我系系友刘歆益与英国导师合作破解农耕起源之谜

发布时间: 2016-08-19 发布来源:

我系系友刘歆益以第二作者的身份与他的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Martin Jones教授在5月8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东亚农业起源》的论文指出,黍稷类作物很可能是最早在中国培育种植,然后逐渐传播到西方的。
Jones和刘歆益认为,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遗址上发现的碳化谷粒表明,早在8000年前当地已经种植小米了。此后1000年间,小米逐渐出现在欧洲。从黑海西岸到东欧和中欧的20多个不同地点,都发现了小米的遗迹。这表明,稷类作物首先在中国培育出来,随后向西方传播。它比同一时期中国的另一个主要作物——水稻的传播更广。更为重要的是,它比小麦和大麦从两河流域向东传播早了2000年。
史前人类从原野自由采集食物到自主耕种生产粮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以前,考古学界和史学界一直认为,这场变革是在12000年至7000年前从近东的两河流域开始的。那里的早期人类最早培育了包括小麦和大麦在内的“基础作物”。而琼斯和刘歆益的研究则表明,中国人自己独立地发明了稻谷类作物,大米和小米的驯化培育没有受到任何来自西方的影响。
琼斯表示,中国农作物传到欧洲确实比两河流域的任何作物传到中国要早的多。欧洲的农业耕作并不是由此而启动,但农业耕作的知识应该是东西方双向交流的结果。“今天仍有人认为‘农业耕种是西方发明’”,我们研究出的证据有助于“颠覆这种错误观念”。
刘歆益为我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得联合培养机会前往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学习,其间成功获得英国方面资助,进入剑桥大学考古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