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文保专家指导六安战国墓文物提取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 2016-08-19 发布来源:

2011年4月19日,备受关注的六安战国双墓的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双墓的棺椁被成功吊起运至皖西博物馆。当天,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以及秦颍副教授、吕凌峰副教授应安徽省考古所之邀,亲临现场指导文物提取保护工作。三位教授根据多年文物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并结合该墓的具体情况,对次日开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准备,确保各种文物得以及时提取、保护。

以往的考古多注重遗物的整理,由于科技意识不强,文物现场保护的水平明显不足。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由于现场保护处理不到位造成严重损坏甚至毁灭性破坏的事例很多、教训深刻。

4月20日上午8点起,考古所工作人员对M566、M585两座棺椁进行开启。在开棺过程中,科大的研究生在龚教授的指导下,对棺液、毛发、白膏泥、锡封、荒帷残留物、绳子残留物、腰带等进行了取样,以期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研究。期间,龚教授特别注意文物的现场保护,一直不忘让工作人员控制文物保存环境,防止环境突变对文物产生破坏。

在M585弧形盖顶被揭开之后,望板的四角出现类似于口袋形状的纺织品。不仅千年不朽,竟然还带有颜色。有的略微泛红,有的略微泛黄。这些口袋状的纺织品,固定于望板之上。望板之下有大片荒帷,部分已经泥化。如何提取这些宝贵的纺织品文物,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这些纺织品文物非常脆弱,龚教授用牛角工具,以宣纸为中心,一层层小心揭取,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将这些珍贵纺织品文物顺利提取,解决了这个难题。

整个文物提取保护工作于下午5点成功结束。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方法措施,对脆弱的珍贵文物进行了有效的提取,并对文物进行了稳定性处理,使得发掘出土文物在现场得到了科学、有效、妥善的保护,使文物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完整的保存下来。这次工作是文物现场保护的成功范例。

据悉,安徽省考古所已就出土文物的科学分析与保护处理等工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达成初步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