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8-19 发布来源:
2016年12月17日晚,研究生院“科技史高水平前沿讲座”在东活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史编研组组长王扬宗教授,受邀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透视》的精彩报告。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石云里教授主持报告会。
王扬宗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科学体制化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他把自清末以来的科技知识传播与科技体制的建设分为5个阶段:即清末民初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民国时期“引进欧美的科学和教育体制”、建国初期“中国特色科技体制的形成”、文革至1980年代初的“冲击破坏与恢复重建”,以及1985年以来的“科技体制的改革与探索实践”。
王扬宗教授在发表演讲
接下来,王教授分析了1985年以来科技体制改革三个阶段的进程。第一阶段(1985-1991)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第二阶段(1992-1998)改革的指导思想延续“面向”和“依靠”,另加“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的主要政策走向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三个阶段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包括改革拨款制度、院所长(校长)负责制、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权、部分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等等诸多内容。
最后,王教授结合实际,从七个方面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作出观察与分析:第一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话语不断创新;第二是科研队伍——“五路大军”的格局变化不大;第三是政策与战略重于制度建设;第四是改革初期的偏差;第五是科技法治建设滞后;第六是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第七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相关人与组织等。在梳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王教授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改革和健全领导体系,协调党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让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发挥核心作用,以及要加强立法,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总之,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有赖于新的科学文化和科学传统的建设,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
王扬宗教授的报告框架清晰、资料详实、切中时弊。在互动环节,他耐心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给在座的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