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刘次沅研究员解读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发布时间: 2017-05-05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应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刘次沅研究员于424-27日访问我校,并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连续做了四场“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系列学术报告。

第一场报告题为“地球自转长期变化与月掩犯记录”。中国古代关于月掩犯恒星核行星现象的记录可以用来分析地球长期自转的不均匀性。刘老师在统计二十四史中古代月掩犯记录的基础上,提出了“时间窗”的概念。他认为时间窗有4种可能:星现、星隐、星升、星落。接着,刘老师给出了计算时间窗的流程,并讨论比较了不同的窗口边界条件。最后,刘老师展示了计算机技术在月掩犯研究中的应用。利用这种方法,刘老师将中国古代月掩犯的天象记录转变成了可供现代科学研究利用的有效数据,为地球长期自转速度长期变化的研究弥补了数百年历史数据的空缺。

第二场讲“天再旦与懿王元年”。刘老师首先解释了“天再旦”这一奇异的天象,意谓“天亮了两次”:日出前,天已放亮;接着日全食发生,天黑下来;全食结束后,天又一次放亮。“日食说”是西周年代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竹书纪年》中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刘老师通过考证和计算机模拟推算,判定了这次“天再旦”现象发生的确切时间,从而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间点。

第三场讲“春秋至晋代的日食记录”。刘老师以古代天象记录单位(类似钦天监或是全国各地观测点)为主题对象,分析了史书中记载的从春秋至晋代发生的日食现象中存在的错误与缺漏,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验证和修订了春秋至晋代的日食记录,完成了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记录表。

最后一场讲“荧惑守心”。“荧惑”指火星,“心”指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颗星,分别代表了皇帝、皇子和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员。“荧惑守心”是指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被认为是最险恶的天象之一。刘老师对历代文献中记载的23条荧惑守心记录一一进行了校勘。他认为,尽管“荧惑守心”记录的错误率高于其他类型的天象记录,许多错误的记录,能够找出流传错误的痕迹。同时,故意写错时间的事例也是存在的。至于史官是否会凭空伪造天象而适应人事,目前还缺少证据。

刘次沅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曾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主持和参与天再旦、武王伐纣、仲康日食、禹伐三苗和天文数据库等专题工作,并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四场报告凝结了刘次沅研究员多年天文学史研究的心得,尤其是他的那些匠心独运的研究方法,极富启发性。在座师生反响热烈、踊跃发言,就相关科学问题与刘老师展开了深入讨论。


刘次沅,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历任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史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刊物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编委等。


附讲座视频链接:http://wlkt.ustc.edu.cn/video/detail_3562_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