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历书〉合校》正式出版

发布时间: 2017-10-09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梁启超在论及明末以后三百年中国学术史时指出:“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书者,曰:欧洲历算学之输入。……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崇祯历书》就是当时向中国传输欧洲历算学最重要的一套科学丛书,是20世纪之前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典籍之一。如果要找出一部对明末到清前期中国科学和社会思想影响最大的科学著作,《崇祯历书》应该是首选。  

该书是在明朝政府组织下于崇祯二年(1629)开始组织编修的,于崇祯九年前后大体编成。全书主要围绕历法改革这一明朝重要的国家需求,针对中国本土历法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中心,同时参考了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欧洲近代天文学家著作中的成果,形成了一套以第谷体系为框架、与中国代数型历法天文学传统风格迥异的几何型数理天文学体系,无论是规模之宏大,还是内容的专业性,都是中国天文学史和西方科学东传史上的一座空前的里程碑。入清后《崇祯历书》经修订重新定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得到清朝的正式采纳,从而开始了中国官方天文学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以及日本和朝鲜等邻近国家的科学和学术思想都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部重要的中文科学巨著却罕见完整的全本存世,仅少数存本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这些藏本均非全本,所含卷帙多寡不一,一些同名卷册的不同存本在内容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反映了编纂和出版过程中所做的种种补充、调整与修订。最初,现代研究者们往往不恰当地将《西洋新法历书》等清代衍生本简单等同为明版《崇祯历书》。后来,潘鼐先生曾根据部分存本,补缀成《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影印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试图再现明版《崇祯历书》的原貌。这个“百纳本”的出现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谓功德无量。但由于搜寻范围上的限制,其中仍然有不少篇目是以清版《西洋新法历书》本“顶替”明版《崇祯历书》本,也没有反映不同版本《崇祯历书》在内容上的前后变化。另外,由于是影印出版,汇编者对原本图文的讹误漫漶也只能听之任之。  

为了完整、清晰而准确地反映这部重要科学典籍的全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组成团队,花费十多年功夫,在世界范围内对《崇祯历书》的存本进行了普查与追踪,从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档案馆、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比利时皇家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等十多个藏书机构找到了近二十个《崇祯历书》的残本,同时参考《西洋新法历书》及其后续版本《新法历书》、《四库全书》所收录版本《新法算书》等,在多本相参的基础上开始编纂《〈崇祯历书〉合校》。2010年,这项工作被正式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随后,团队又经历了七年的艰苦努力。在这部《崇祯历书》编成380周年之际,《〈崇祯历书〉合校》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全书按照原书体例分为“法原部”、“法数部”和“法器部”三大部分,共94卷、1800多页,约200万字。全书不仅根据现有存本对《崇祯历书》的不同版本进作了校注,并且解决了原本中存在的缺页、页面错置以及图文数表漫漶错乱等诸多问题。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对《崇祯历书》不同版本的首次系统整理,在中国天文学史与中西科技交流史的研究以及中国科技古籍的整理上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对于当代有科学史趣味的普通中文读者来说,一般只能从西方科学史著作中去间接了解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等近代科学巨匠们的工作,了解他们对于西方近代的贡献。现在,这个汇校本已经为这些读者提供了一个时空通道,让他们能够通过阅读穿越到产生这些巨匠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看看他们和他们的工作最早是如何被系统地译介到中国,又是如何对被中国人所讨论和研读,导致了什么样的反响,等等。为了是这个通道具有更加友好的使用界面,这个汇校本不仅忠实地重绘了原书中数量巨大但却质量不高的全部插图,还大胆地采用了简体中文进行排印。因此,有兴趣的当代读者应该能够轻松而愉悦地加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