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博士讲述方氏学派和明清气象学

发布时间: 2018-06-21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620日晚,美国维克弗里斯特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琼博士应邀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明末清初方氏学派的气象学: 一朵绽开在“接触地带”的奇葩?”的精彩报告。

张琼博士从三个核心概念讲起:知识空间的构架或知识场域的生态布局、接触地带、全球早期近代性,并依次进行了界定和解释。她将“接触地带”的概念运用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在分析明末清初耶稣会在华传教语境下的诸多与中西文化交流相关的著作时,放弃固有的“外国传教士的翻译、传播与中国学者的理解、吸收”模式,而是把接触双方的思想都看作接触地带里的新现象。

接着,张琼博士介绍了1617世纪之交西方和中国气象学的知识生态。欧洲的气象学知识生态主要分为两种,一为以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气象学,目的在于解释空际发生的自然现象;一为实用气象学,目的在于准确预报天气变化。而中国的气象学生态在理论和实践传统两个层面上都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既有学者探讨风、雨、雷、电 等气象和霓虹、海市蜃楼等异常光象的成因,又有形形色色的数术家从事望气、风角、候岁、风雨占等等与气象相关的占候。张琼博士指出,欧洲和中国都存在理论解释和实用观测、预报这两大门类知识之间的鸿沟,但在中国,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和复杂。

张琼博士认为,中国真正把对气象的解释和预测(含占卜)两端从概念和理论上统一起来的尝试始于著名哲学家方以智和活跃在他周围的几位“方氏学派”成员,尤其是揭暄和游艺。方以智为方氏学派核心人物,其思想渊源来自家学传统和西学影响。方氏学派对于亚里士多德气象学既借鉴又批判。张琼博士举例说,方氏学派在概念上进行创新,发展了“空气”概念。“空气”并不像亚里士多德的“Air”只存在于月下空间,它也存在于星际的太空。耶稣会士对“Air”的机械性描述启发了方氏学派去探讨空气的物质特性和运动规律。方氏学派强调空气有体积,可以作为声音、光、象、运动的传播媒介。虽然方氏学派参考借鉴了耶稣会著作,但是他们气象学的最高理念恰恰是那些耶稣会作者们所禁绝的。

报告会结束后,在座师生踊跃提问,张琼博士一一解答,现场讨论气氛十分浓厚。


张琼,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硕士,现任维克弗里斯特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世界史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十六世纪以来中西交流史、中国和东亚科学史(尤其天文学、宇宙学、世界地理学、气象学和自然史等领域)、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著有《重新打造的新世界:大发现时代中国学人与耶稣会科学的相遇》、《科学理论模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