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卫星教授讲述中古时期的外来星神崇拜

发布时间: 2018-10-06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92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钮卫星教授应邀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古时期的外来星神崇拜:以十一曜崇拜的起源和流行为例》的精彩报告。

钮卫星教授首先从张僧繇的画讲起,随后引入了佛经中的九曜及其天文含义。钮教授将其分成六小部分进行讲述,依次是:(1)九曜概念及其传入;(2)《七曜禳灾诀》中罗睺、计都的天文含义;(3)九曜的流行;(4)罗睺、计都的星占符号化:两个被念诵的星神名号;(5)对九曜的不同意见;(6)罗睺、计都的天文含义莫名发生变化。钮卫星教授总结认为,在唐朝晚期到北宋早期这段时间内,人们对九曜的认识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在数术和历法层面上,罗睺、计都的天文本义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另一方面,在民间星神崇拜的层面上,罗睺和计都基本上只被当做是两个星占学符号,它们的主要功能已经退化为两个被念诵的星神名号。

接下来,钮卫星教授着重讲述了十一曜星神崇拜的起源、扩散和流行。他得出以下结论:(1)道教十一曜星神的起源与中晚唐时期流行的密教星占术有密切关系,但宋元学者认为的十一曜源自《聿斯经》的说法证据不足,从《梵天火罗九曜》中发现的证据基本上可以否定这个说法。(2)十一曜星命学基本上可确定是由中国本土术士在九曜星命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的太一天神和九宫贵神等天神崇拜后改造而成。(3)有证据表明,唐宋之际的民间术士和官方天算家都能相当精确地推算十一曜的行度,为十一曜星神崇拜提供技术支持。

钮卫星教授在讲授的过程中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使大家对十一曜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踊跃提问,钮卫星教授一一进行解答,现场讨论气氛十分浓厚。


钮卫星,男,196810月生,浙江湖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1990年本科)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1993年硕士,1996年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导、院长,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特别是中古时期中西天文学的交流与比较研究,是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汉唐时期沿丝路传播的天文学研究”首席专家。代表作有《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学源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