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做客“科技史前沿讲座”

发布时间: 2019-05-27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519-20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应邀做客“科技史前沿讲座”,做了两场分别题为“东南亚史前树皮衣的起源与扩散”和“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技术研究的新发现”的学术报告。两场报告会由张居中教授主持。

19日下午的第一场讲座中,邓聪教授以“Tapa”一词和“万户捣衣声”开篇,介绍了树皮布的定义及制作。树皮布是一种由拍打技术制作成的无纺织布料,与纺织布的经纬织造技术系统完全不同。树皮布制作是将树皮的纤维经湿润后再长时间拍打,主要依靠机械的方法使韧皮纤维交错在一起,成为片状的树皮布料。

随后,邓聪教授讲述了他近二十多年在香港、澳门、越南等地的田野考古工作,重点介绍了树皮布石拍的发现。考古学证据显示:在东亚大陆范围,以环珠江口文化的树皮布石拍年代最久远,在距今5000-6000年前之间。南印支半岛,越南北部冯原文化丰富的树皮布文化,年代可能在距今3500-4000年之间。泰国及马来半岛的树皮布文化稍晚,3500年前稍后。菲律宾、台湾等地都有别具特征性的树皮布文化,年代迄今所知不超过距今3500年。大洋洲岛屿均为树皮布文化繁盛区域,其年代更应在距今3500年之后。至于中部美洲树皮布/纸文化,如阿兹特克及玛雅文化,均盛极一时。中美洲树皮布文化上限不超过距今2500年。最后,邓聪教授指出树皮布技术应发源于中国,自南中国南向经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

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出土是静态的遗物,为了更好理解考古出土石拍必须和民族学活生生的资料相互印证,邓聪教授讲述了他对东南亚、太平洋及美洲各地的民族学材料的研究,让听众对树皮布的制作和树皮布石拍有了更为生动的印象。讲座末,邓聪教授更是播放了苏拉威西树皮布和爪洼树皮纸制作过程的珍贵影像资料。

20日上午,邓聪教授带来了第二场题为 “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技术研究的新发现”的讲座。邓聪教授从“玉无价”及玉文化定义与玉器核心技术开始谈起,价值起源是世界史前学重大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中国古代对玉的重视,实际上有宗教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地位和财富象征等各方面的意义。邓聪教授认为玉文化应满足三个条件:1、玉器具有象征意义;2、玉器体现高端加工技术;3、软玉玉矿的存在,包括玉料采集、运输、消费的形式。讲者强调了玉文化和工艺技术的密切关系,指出玉器技术与原料是探索玉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后,邓聪教授讲述了欧亚大陆史前两大体系的玉器穿孔技术。1、东亚史前轮轴旋转机械:轮轴机械是公认的古代机械最重要的代表。这种管钻技术以石质轴承,制成竖轴辘轳旋转机械,以圆盘带动高速旋转运动,解决穿孔推动力;2、以贝加尔湖周沿为核心的轴心旋截机械。这种中孔轴心旋截技术与轮轴旋转机械相比较,前者白玉毛坯带有中孔、圆周刮削开孔的竹节状推进痕迹、玉环圆周并不呈工整的特色,同时也是将其与轮轴旋转机械技术区分开来的重要指标。有关上述两种史前玉器穿孔技术结构的差异与玉技术的扩展研究,是目前欧亚大陆史前玉器文化研究最新的突破。

在介绍东亚史前玉器穿孔技术时,邓聪教授说他首先是在田野考古中碰到了这个问题。在环珠江口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及珠海大量史前环玦作坊遗址发掘工作中碰上环玦穿孔的问题。最终以澳门黑沙遗址玉石作坊轴承与环玦半成品、环芯空间分布及旋转运动方式,首次复原了史前管钻轮轴机械的构造。随后,邓聪教授又从辘轳旋转机械复原剖面示意图以及实验考古成果等方面向大家展示了该技术体系。

最后,邓聪教授指出欧洲大陆史前玉器两种不同的穿孔技术的扩散分为两条路线:其一是东亚大陆以至东南亚沿海的传播;其二是欧亚内陆草原的传播。

两场讲座图文并茂,异常精彩。每场讲座后,带着各自疑惑和问题的师生纷纷向邓聪教授请教。邓聪先生绘声绘色、深入浅出的一一给予回答,现场气氛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