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05-27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5月16日,应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邀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及中国研究中心贾伟明教授在人文学院南平105教室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题为“丝绸之路上的早期文化交流:来自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遗址的证据”。
讲座伊始,贾伟明教授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相关背景。东西文化交流中由西向东传播的第一阶段是在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受欧亚草原文化上阿凡纳谢沃等文化的影响,在阿勒泰地区出现了切木尔切克墓地一类的遗存;第二阶段是公元前1800年左右至公元前1200年左右,以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为代表的欧亚草原的青铜文化的因素,进入中国西北。而由东向西的传播在公元前2000到公元前1600年这一时间段已经出现,体现在考古学证据上是马厂末期文化因素出现在新疆东部(哈密)。总体看,在距今4000年以前,东西方之间已经有了初步接触。
接下来,贾伟明教授着重介绍了对阿敦乔鲁遗址的研究。阿敦乔鲁遗址位于博尔塔拉河中游河谷北侧,阿拉套山的山前坡地,位于温泉县城西北约41公里处,是一处同时包含有房址和墓地的综合性遗址。通过对阿敦乔鲁遗址所在地区的现代环境资源和本地现代传统经济模式的调查,发现一种以本地资源为支撑的 “四季三地”转场游牧的生业模式。对古环境的重建和古今环境的对比,发现古今环境差异小。因而,得出了阿敦乔鲁遗址古代的生业模式与现代传统生业模式相近,是一种以畜牧为主兼有农业和狩猎采集、转场畜牧的生业模式。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转场畜牧,跨越天山,打通了新疆北部通往欧亚草原的通道,使阿敦乔鲁成为了连接欧亚大陆的节点。作为东西方连接的一个节点,阿敦乔鲁遗址提供了早期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互动的证据。
最后,贾伟明教授希望能充分结合所有可能的科技手段对考古材料进行细化研究,从而使发掘资料提供的信息最大化。例如,基于大量14C测定的年代学的建立,对出土动物和人的骨骼的研究,对骨骼的DNA和同位素食谱分析,人骨的体质人类学分析,大植物种子浮选后的标本分析,土壤植硅体分析,石器、陶器残留物分析,陶器制法分析,基于青铜制品对当时可能存在的采矿和冶炼的分析。
贾伟明教授以其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的学识,给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踊跃提问,贾伟明教授一一解答,现场讨论氛围十分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