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学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分会场议程

发布时间: 2019-10-21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1、天文学史


1026日下午

天文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6

主持:王广超

14:00–14:10  孙小淳:作为宇宙观和政治观的分野

14:10–14:20  宋神秘:中古时期黄道十二宫在中国传播的四个面向

14:20–14:30  肖  军:苏州石刻星图与内经天象

14:30–14:40  李  亮:戴进贤《黄道总星图》的绘制、使用及传播

14:40–14:50  宋爱军:海判南天石刻与康熙天文大地测量

14:50–15:00  马莉萍:明代日食的地方记录

15:00–15:10  陈  婷: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天文图像——以钱币和铜镜为例

15:10–15:20  张  楠:元祐浑天仪象纪事考

15:20–15:30  李晶静:吐鲁番伏羲女娲图像上星象的初步研究

15:30–15:40  王秋萍:《璇玑玉衡赋》与清初士人的天学知识

15:40–16:00  讨论

1027日上午

天文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6

主持:李亮

08:00–08:10  邓可卉:祖冲之大明历几个创新点的来源新考

08:10–08:20  鲁大龙: 《七政推步》的行星运动理论

08:20–08:30  董煜宇:江宁、苏州织造在康熙天算知识工程活动中的贡献

08:30–08:40  汪小虎:帝与王的恩怨情仇——韩国奎章阁藏《大明崇祯十年大统历》残本考

08:40–08:50  王  淼:明末本土历学的复兴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08:50–09:00  吕传益:春秋历日的分界线

09:00–09:10  郑  硕:《诗经·豳风·七月》历法问题再探

09:10–09:20  王吉辰:北宋初年天文机构中的成员构成

09:20–09:30  韩东阳:《南京钦天监副贝公墓志铭》考略

09:30–09:40  董瑞华:清代岁次历书所载二十四节气时刻精度研究

09:40–10:00  讨论

10:00–10:20  茶歇

主持:汪小虎

10:20–10:30  韩琦:康熙时代大地测量的前奏——以安多和1702年经度一度弧长的测量为例

10:30–10:40  潘  钺:浅论比鲁尼对印度宇宙论的批判

10:40–10:50  吉  翔:开普勒与新天文学——在歪打中正着

10:50–11:00  范贤娟:20世纪银河大小尺度量测的辩论

11:00–11:10  吴玉梅:玻尔兹曼的涨落宇宙猜想

11:10–11:20  周丽晓:一个新射电源引发的争论——再看脉冲星的发现

11:20–11:30  张亚军:阴阳与尊卑——透过霓虹的三重意象解析其内在结构

11:30–11:40  安烁羽:科学传播视域下1941年甘肃省临洮日全食观测及电影摄制探析

11:40–12:00  讨论


2、物理学史


1026日下午

物理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9

主持:侯书军

14:00–14:10  范洪义:中国古贤思想中有适合量子论思辨的吗?

14:10–14:20  厚宇德:量子力学源自玻恩学派的几点例证

14:20–14:30  仪德刚:宋代水平仪实证研究

14:30–14:40  丁兆君:中国超导研究的发展

14:40–14:50  吴致远:关于杨振宁再获诺贝尔奖问题的一种观点

14:50–15:00  苏  湛:麦克斯韦与物理学实验

15:00–15:10  陶培培:论磁石吸引与琥珀类吸引的早期区分

15:10–15:20  王洛印:科学与技术的双重变奏——法拉第与戴维的“相爱相杀”

15:20–15:30  王延锋:电磁学早期发展中的英法不同传统

15:30–15:40  邱韵如:从郑复光《镜镜詅痴》探讨几何光学的学习与理论创建

15:40–16:00  讨论

1027日上午

物理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9

主持:丁兆君

8:00–8:10  侯书军: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说开去

8:10–8:20  赵慧明:简议机械宇宙观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8:20–8:30  朱慧涓: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汉斯·蒂林

8:30–8:40  芮静怡:分子束方法的发展历史概述

8:40–8:50  马凯莉:德维特——量子引力的奠基者

8:50–9:00  杨晓辉:从光与影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9:00–9:10  于  伟:西法砲学书目射程表对比研究

9:10–9:20  李守忱:简析粒子探测器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

9:20–9:30  陶壮壮: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黄昆

9:30–9:50  讨论


3、数学史


1026日下午

数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207

主持:郭世荣

14:00–14:15  陈克胜:基于学术谱系的中国函数论学术传统

14:15–14:30  苏日娜: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传播的贡献

14:30–14:45  郭金海:1945年华罗庚对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建议及其流变

14:45–15:00  刘兴华:初中数学史数学文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主持:陈克胜

15:00–15:15  郭世荣:是筹算还是珠算?——对13-15世纪中算家的乘除算法实作的分析

15:15–15:30  陈惠勇:黎曼关于奠定几何学基础的假设研究

15:30–15:45  阎晨光:20世纪30年代法国数学家谢瓦莱对类域论的重建工作

15:45–16:00  王幼军:达朗贝尔的数学观及其对概率论的批评

1027日上午

数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207

主持: 高红成

08:00–08:15  吕鹏:关于婆罗摩笈多三角函数二次内插法公式的推导

08:15–08:30  塔米尔:蒙藏数学术语历史源流考究——数位比较研究

08:30–08:45  徐泽林:日本江户时代的数学社会——基于和算书插图的考察

08:45–09:00  萨日娜:明代和江户时期日本的商业数学发展之比较研究

09:00–09:15  曹婧博:比林斯利对《欧几里得原本》数论部分内容的阐释

主持:徐泽林

09:15–09:30  孔国平:中西数学思想的比较

09:30–09:45  谢钢礼:从两个例子的结果谈谈创新思维

09:45–10:00  应成霞:数学史家格拉顿·吉尼斯(Grattan-Guinness)的数学史之路

10:00–10:15  王思琛:中国古代骰子游戏《除红谱》中的数学

10:15–10:30  刘鹏飞、徐乃楠:怀尔德的数学文化思想

主持:刘鹏飞

10:30–10:45  王鑫义:《数学拾遗》中的无穷级数内容分析

10:45–11:00  贾洪岩:清代算学家对西方代数学的认识

11:00–11:15  高红成:晚清传入微积分的拉格朗日传统——《代微积拾级》“溯源”


4、地学史


1027日上午

地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2

主持人:唐晓峰

8:00–8:30  黄义军:汉代天文地理术语初探

8:30–9:00  马玺:国家、自然与科技——理解章鸿钊的地学史

9:00–9:30  杨丹丹:《房龙地理》出版发行的历史启示

9:30–10:00  汪前进:中国古代山脉高程的目估与测算

10:00–10:10  茶  歇

主持:黄义军

10:10–10:40  唐晓峰:试谈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的大分期

10:40–11:10  汤茂林:地理学学术史意识与学术积累问题

11:10–11:40  张井飞:青藏高原——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地学合作的试验场


5、农学史


1026日下午

农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4

主持:卢勇

14:00–14:10  卜风贤:民国九年(1920年)海原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与农业生产

14:10–14:20  王福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论丁颖对西方农学本土化的卓越贡献

14:20–14:30  路  璐:农业文明视域下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

14:30–14:40  杨乙丹:中国古代原创性的农业技术及其贡献

14:40–14:50  闵祥鹏:河流水文与政治预言——黄河水文变化及其政治寓意

14:50–15:00  曹  茂:云南普洱茶种植智慧与古茶园保护利用研究

15:00–15:10  王保宁:清代陕南马铃薯种植问题新探

15:10–15:20  吴  昊:魏晋南北朝时期渔业资源的开发与食用研究

15:20–15:30  李昕升:问题、范式与困境——《中国南瓜史》研究理路

15:30–15:40  王  申:清代钱塘江中小亹引河工程始末——兼及防潮方略之变迁

15:40–15:50  张  扬:安徽省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概况及价值述评

1027日上午

农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4

主持:卜风贤

08:00–08:10  卢  勇:明末黄河中下游水利衰败与社会变迁(1573—1644

08:10–08:20  王学锋:丹心一片为农史

08:20–08:30  高国金:稀见清代古蚕书五种考述

08:30–08:40  刘  芳:技术进步与唐宋蚕业重心南移

08:40–08:50  黄晓翔:明清气候变化对农业仪式的影响

08:50–09:00  袁  慧:里下河垛田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09:00–09:10  龚  珍:再谈大白菜的性状演化——从图片资料说起

09:10–09:20  吴婉霞:明清广州府水稻种植及相关问题

09:20–09:30  陆天雨:徽州明清时期绿茶制作技艺研究

09:30–09:40  刘启振:湖北恩施南宋“西瓜碑”碑文新考——兼论“庚子嘉熙北游”引种“回回瓜”

09:40–10:00  茶歇

主持:王福昌

10:00–10:10  程至杰:淮河流域原始农业研究

10:10–10:20  朱  绯:浅析罗清生与畜牧兽医科技传播

10:20–10:30  石  慧:相对优势地位的转变:中美大豆发展比较研究

10:30–10:40  于  帅:赏玩之物、口舌之味与心灵之欲:辣椒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

10:40–10:50  周志方:民国时期广东南雄黄烟史研究

10:50–11:00  谢升凤:明至民国时期广州府的鹿类动物与生态环境研究

11:00–11:10  肖  华:西亚农业起源及其早期扩散——以羊与麦为例

11:10–11:20  张雨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耕文化

11:20–11:30  曹祎媚:水井坊遗址保护的经验与意义探寻

11:30–11:40  邓棋方: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中原地区全铁农具出现的社会环境分析

11:40–11:50  莫  力:寻路味觉——云南大理朱苦拉村“咖啡”理念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6、技术史、传统工艺


1026日下午

技术史、传统工艺分会报告

地点:2204

主持:李成智

14:00–14:15  刘昭民、刘有台、黄莉晴: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古为今用

14:15–14:30  张伟兵:再论宋代的运河船闸技术

14:30–14:45  李英姿:中国古代漕船考

14:45–15:00  杨虎:中国古代水密隔仓技术探源

15:00–15:15  韩光大:陶瓷釉彩装饰技术

15:15–15:30  莫云杰:景德镇传统陶瓷坯体“二元”配方出现原因探析

15:30–15:45  魏 琪: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自然通风技术浅析

15:45–16:00  张毅捷:上昂、挑斡、昂桯辨

1027日上午

技术史、传统工艺分会报告

地点:2204

主持:陈玲

08:30–08:45  王挺:南京莫愁湖的形成与得名再考——兼论文化塑造对城市湖泊保护、营建的意义

08:45–09:00  李浩:“梁陈方案”与北京城市规划——1949年首批苏联市政专家团技术援助活动的视角

09:00–09:15  李成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举国模式初探

09:15–09:30  霍知节:走向稀土大国的创新之路——包钢稀土一厂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创新

09:30–09:45  杨小明、王坚:从丹炉到枪膛——火药是纯技术的发明吗?

09:45–10:00  茶歇

主持:张伟兵

10:00–10:15  程慕园:岛津制作所与X射线装置

10:15–10:30  鲁小凡: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对茶叶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10:30–10:45  向安强:潮州木雕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研究 ——基于田野调查记录还原

10:45–11:00  王羽坚: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溜索研究

11:00–11:15  何广西:传统工艺中的“守本”与“创新”问题——以古琴琴弦制作工艺演变为例

11:15–11:30  陈玲:连史纸技艺工艺与科学意义


7、金属史


1027日上午

金属史分会报告

地点:2402

主持人:黄全胜

08:20–08:40  刘煜:从洹北商城到安阳殷墟——试论商代中晚期青铜手工业的转变

08:40–09:00  杜冠博:周原贺家遗址薄壁镀锡青铜器工艺研究

09:00–09:20  张宝霞:洛阳徐阳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初探

09:20–09:40  王元锴:扫描电镜能谱定量分析青铜器化学成分的方法评估与探索

09:40–10:00  陈坤龙:新疆波马古墓葬出土金器的初步分析

10:00–10:20  茶  歇

主持人:刘煜

10:20–10:40  刘思然:古代冶金遗址中的微遗物研究

10:40–11:00  刘海峰:中国早期钢铁技术的区域性特征

11:00–11:20  黄全胜:广西唐宋时期高锰渣生铁冶炼技术研究

11:20–11:40  乔尚孝:一种典型成分古代大马士革钢工艺的复制研究

11:40–12:00  潜伟:《铁冶志》与明代遵化铁冶


8、科技人物研究


1026日下午

科技人物分会报告

地点:2205

第一单元:科技人物群体研究

主持人:张藜

13:30–13:45  张剑:代际冲突与认知差异——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信函疏证

13:45–14:00  李海静:科技哲学视角下的科技群体研究初探

14:00–14:15  王  默:中国近现代茶学谱系与学术传统初探

14:15–14:30  陶媛媛:西南联大时期地学系师生谱系研究

14:30–14:45  张改珍:近现代重要气象学家的学术传承——以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为例

14:45–14:55讨论

第二单元:科学家形象与科学家传记研究                              

主持人:张剑

14:55–15:10  张会丽:《妇女杂志》中的科学家形象分析

15:10–15:25  徐素田:新中国老一辈榜样科学家形象构建——基于对《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文本的语义网络分析

15:25–15:40  王  新:民国时期科学家工资标准与收入水平

15:40–15:55  周文业:《中国近代科学家传略汇编》简介

15:55–16:05  讨论

1026日晚上

科技人物分会报告

地点:2205

第三单元:西方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李树雪

19:20–19:35  刘茗菲:作为科技史家的尤里·巴图林

19:35–19:50  杜明禹:观察象限论——尤里·巴图林编史学思想初探

19:50–20:05  王泽坤:宇航员尤里·巴图林与太空科学实验

20:05–20:15  讨论

第四单元:医学、生物学、农学、地学领域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孙咏萍

20:15–20:30  朱素颖:中国临床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

20:30–20:45  李树雪:童第周与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建发展

20:45–21:00  由毅:科学与企业的耦合——穆藕初的植棉业改良

21:00–21:15  张立生:中国第一本普通地质学教科书——谢家荣著《地质学 上编》

21:15–21:25  讨论

1027日上午

科技人物分会报告

地点:2205

第五单元:化学领域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尹晓冬

8:00–8:15  王晓萱:吴学周与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内迁及重建

8:15–8:30  马伟华:李俊贤院士与偏二甲肼的研制生产

8:30–8:45  戴美政:逆境中的化学探索——50年代曾昭抡与武汉大学

8:45–9:00  朱晶:被“忽视”的化学——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原料研制

9:00–9:15  姜文洲:我创造,所以我生存——胡皆汉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9:15–9:25  讨论

9:25–9:30  茶歇

第六单元:物理学领域科技人物研究

主持人:胡宗刚

9:30–9:45  高逸宁:杨振宁论支撑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

9:45–10:00  尹晓冬:隐姓埋名十七年 见证蘑菇云升起——记中国核理学家陆祖荫

10:00–10:15  宋铭恩:走向光明——龚先荫先生的家国情怀及其抉择

10:15–10:30  阎焱:母国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光学科学家

10:30–10:45  杨延霞:郑哲敏归国始末

10:45–10:55  讨论

10:55–11:00  茶歇

第七单元:科学家传记与科学家资料研究

主持人:罗兴波

11:00–11:15  胡晓菁、董佩茹:对中国的光学科学家群体的探索——科学家传记写作的经验与收获

11:15–11:30  唐靖:科学家传记绘本的编创之道—— 以“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为例

11:30–11:45  赵栓林、罗见今:焦循复江藩信:1792年一次深入的历算交流

11:45–12:00  胡宗刚:任鸿隽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

12:00–12:10  讨论


9、科技史教学


1027日上午

科技史教学分会报告

地点:2403

主持:马万利

08:00–08:30  陈晓英:科学技术史教学再思考

08:30–09:00  刘振:科技史教学中的“学”与“教”

09:00–09:30  张华春:科技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09:30–10:00  沈  平:当代高校科学史教育的科学模式探析

10:00–10:10  茶歇

主持:尹晓冬

10:10–10:40  胡翌霖: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引入技术史元素——兼论技术史在通识教育中的独立角色

10:40–11:10  马万利:科技史、全球史与学术译介

11:10–11:40  丁海斌:《中国古典科技文献学》(科学出版社,2019)简介

11:40–12:10  金俊开:初探俄罗斯博士培养体系下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育


10、科技与社会发展


1027日上午

科技与社会发展分会报告

地点:2206

主持:鲍鸥

8:00–8:15  刘  晓:科学史家克劳瑟的纲领与实践

8:15–8:30  童永生:中国岩画中的原始狩猎文化考释

8:30–8:45  施  威:西方技术引进与中国出版事业近代化

8:45–9:00  王  皓:论技术人类学的四次转向

9:00–9:15  秦  明:和谐思想对古代技术实践的影响研究

9:15–9:30  讨论

9:30–9:45  茶歇

主持:刘晓

9:45–10:00  鲍  鸥:俄罗斯计量史的“门捷列夫时代”

10:00–10:15  韩明月:预印本在化学、生物与物理领域的三次尝试:1958–1991

10:15–10:30  王秦歌:大跃进期间有关球墨铸铁出版物的分析(1958–1960

10:30–10:45  朱  珠: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的非生态转向 ——以皖南引种美洲作物为例

10:45–11:00  郑露露:网络时代非遗文化传播:机理、路径与策略

11:00–11:15  杨  建:技术的生态化转向及其策略探讨

11:15–11:30  讨论


11、科学文化


1027日上午

科学文化分会报告

地点:2209

主持:刘立(报告15分钟,讨论5分钟)

08:00–08:20  张增一:新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在中国

08:20–08:40  晋世翔: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的历史建构——从利玛窦《西国记法》谈起

08:40–09:00  陶春云:文明的他者——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与奥运会”中的身体量化认知

09:00–09:20  朱励瑶:中西方科幻初创期的特点及其影响

09:20–09:40  讨论

09:40–10:00  茶歇

主持:苏湛(报告15分钟,讨论5分钟)

10:00–10:20  万兆元:康有为早期思想中的科学与宗教关系

10:20–10:40  陶宇斐:浅析南洋公学时期(1896—1905)的工程教育

10:40–11:00  陈菁:西方技术引进与中国出版事业近代化

11:00–11:20  刘增强:清代学者对建初铜尺的鉴赏及研究

11:20–11:40  讨论


12、生物学史


1027日上午

生物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3

主持:徐丁丁

08:00–08:20  方晓阳:致幻药物的种类与分布

08:20–08:40  邢鑫:北海奇珍——江户日本的一角形象及其变迁

08:40–09:00  王钊:极乐鸟在中国——以一幅“边鸾”款花鸟画谈起

09:00–09:20  欧佳:鱼之别属,厥号曰鲛——我国古文献所见“鲛鱼”考略

09:20–09:40  杨舒娅:古希腊作者对生物共生现象的记录——以无花果-榕小蜂为例

09:40–10:00  讨论

10:00–10:10  茶歇

主持:邢鑫

10:10–10:30  刘贵玺:《蒙古、安多和死城哈拉浩特》中的蒙古族民族生物学研究

10:30–10:50  徐丁丁:近代“遗传因子”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gene中译名的演变

10:50–11:10  付雷:拉马克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考察

11:10–11:30  张彤阳:中国近代微生物学译名的审定与演变历程

11:30–11:50  讨论

11:50–12:15  分会报告小结


13、少数民族科技史&合并分组


1026日下午

少数民族科技史分会报告

地点:2305

主持:李晓岑

14:00–14:15  咏梅:《蒙古风俗鉴》中科技史内容研究

14:15–14:30  宗喀•漾正冈布(Yongdrol Tsongkha):藏红花与“藏红花之路”——西方考察文本与藏--突厥语文献中的克里特-波斯-克什米尔藏红花(Crocus sativus)及其在欧亚腹地的传播

14:30–14:45  张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的农业研究及特点

14:45–15:00  杨柳:大理白族扎染的文化内涵和数学结构

15:00–15:15  宋爽:佤族木鼓制作与文化传承研究

15:15–15:30  樊道智:混合研究方法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研究中的应用与实践

15:30–15:45  念萌:云南花卉产业科技创新策略

15:45–16:00  讨论

1027日上午

合并分组分会报告

地点:2305

主持:咏梅

8:00–8:15  陈正洪:“一带一路”背景下气象科学技术历史初步研究与探索

8:15–8:30  李晓岑:气候与“心脏地带”

8:30–8:45  韩吉绍: 对最新发现的西汉炼丹器具的初步研究

8:45–9:00  讨论

9:00–9:15  茶歇

9:15–9:30  陈功东: 鲍林化学键理论的实验基础

9:30–9:45  徐雅纯: 贝托莱-普鲁斯特之争与道尔顿原子论思想的形成

9:45–10:00  王鑫: 《格物粗谈》中的化学现象举要

10:00–10:15  讨论


14、西方科技史


1027日上午

西方科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202

主持:吴国盛

8:00–8:30  蒋澈:作为书库的历史——林奈的植物学编史学实践

8:30–9:00  张贵红:论波义耳的实验方法

9:00–9:30  戴碧云:基歇尔和卫匡国利用地磁偏角测定经度新议

9:30–9:50  茶歇

9:50–10:20  高洋:培根自然哲学的帕拉塞尔苏斯主义渊源

10:20–10:50  王哲然:列奥纳多·达芬奇飞行机械研究


15、性别与科学研究


1026日下午

性别与科学研究分会报告

地点:2404

第一单元:性别与医疗

主持人:唐文佩

14:00–14:15  姚  霏:中西医学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乳腺癌防治研究

14:15–14:30  王程韡:制造疾病——宫颈机能不全在中国(1960-1984

14:30–14:45  王瑶华:民国时期孕产医疗化与产检

14:45 - 15:00  唐文佩:产后抑郁——心态抑或病态

第二单元:性别与科学实践

主持人:董美珍

15:00–15:15  陆伊骊:桃花鱼与美杜莎——水母的中西性别考

15:15–15:30  秦佩恒:跨界合作网络与专利产出的性别差异

15:30–15:45  董美珍:论走向性别平等的科学范式转换

1027日上午

性别与科学研究分会报告

地点:2404                    

第三单元:性别与科学传播

主持人:章梅芳

8:00–8:15  岳丽媛:“减”还是“不减”:这是个问题——基于微信减肥公众号的科学传播与性别研究

8:15–8:30  张会丽:居里夫人在近代中国女性期刊中的形象演变

8:30–8:45  朱琳:再造女性——女性的媒介化呈现与性别话语变迁

8:45–9:00  章梅芳:民国时期性别差异的科学话语研究

第四单元女科学家研究

主持人:宋琳

9:00–9:15  傅梦媛:制造克拉拉——克拉拉·伊梅瓦尔的一生及其人物形象演变史

9:15–9:30  姜虹:科学帝国的天使——19世纪殖民地植物学中的女性

9:30–9:45  宋琳:中国现代女科学家群体研究——基于对《华夏妇女名人词典》的统计分析

9:45-10:00  茶歇

第五单元:性别与技术

主持:任玉凤

10:00–10:15  袁园:俄罗斯女性与纺车装饰艺术

10:15–10:30  滕晓铂:女性与中国民间手工艺

10:30–10:45  梁萌: 强控制与弱契约——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O2O家政业用工模式研究

10:45-11:00  任玉凤:惠女水库工程技术的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

11:00-12:15  全部专题集中讨论


16、医学史


1026日下午

医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103

主持:张大庆

14:00–14:10  王勇、刘欢: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校前后的筹划

14:10–14:20  董园园:东北近代西方医学教育史研究

14:20–14:30  陈英汉:同济医学院(1950-1955)——溯长江的第二次迁徙

14:30–14:40  颜宜葳:帮助中国血防工作驶入轨道的日本专家

14:40–14:50  刘雪:从血吸虫防治看民国血防体系的建构

14:50–15:00  张雲涵:“打鸡血运动”研究

主持:颜宜葳

15:00–15:10  单艳华:民国时期我国口腔医学社会团体研究

15:10–15:20  郑爽:20世纪40年代牙医学校纷争

15:20–15:30  宋卓君、甄橙:脑卒中在ICD 9-11中的编码变化及启示

15:30–15:40  刘万阳:角膜移植手术技术历史溯源及发展历程

15:40–15:50  杨威、马学博:石井式培养箱的发明与细菌战

1026日晚上

医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103

主持:袁媛

19:30-19:40  潘驿炜:居民健康、公共情绪与父爱主义——烟草控制的比较立法史

19:40-19:50  陈帅锋:传承与调整——新中国麻精药品监管历程与趋势

19:50-20:00  郭秀芝:白求恩与中国医科大学

20:00-20:10  曹颖坤:红医精神在中国医科大学的不断传承

20:10-20:20  谷晓阳:颜色、时尚与细菌——现代外科医生手术着装简史

20:20-20:30  周鸿艳:高等医学院校徽志之蛇杖考证

20:30-20:40  周敏:建国后肾虚的科学化研究

1027日上午

医学史分会报告

地点:2103

主持:高晞

08:00–08:10  王银泉: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中医译介和西传研究

08:10–08:20  张树剑:对早期解剖描记的现象学解读——从老官山木人说起

08:20–08:30  王兰平:《宁波镇海同义医院百年档案》编撰旨趣

08:30–08:40  陈丽云:近代上海教会医院

08:40–08:50  金东英:剑桥学者笔下的伍连德

主持:张树剑

08:50–09:00  王磊:宋明医案中女性七情病因探析

09:00–09:10  孙明:宋代儒医的含义及其类型特征

09:10–09:20  姜姗:江户百“怪”——日本针灸模型造像艺术特点之比较

09:20–09:30  张洪雷:《哈萨克医典》医学伦理思想研究

09:30–09:50  茶歇

主持:夏媛媛

09:50–10:00  宋铭恩:中国青霉素生产本土化的艰辛历程

10:00–10:10  管同:我国40年代初期青霉素菌种来源史实探究

10:10–10:20  汤国星、刘静:张为申开启中国抗生素工业化生产之门

10:20–10:30  张艳荣:以解密资料为基础的日本731部队细菌战与人体试验研究

10:30–10:40  李鹏莹:日本731部队细菌战与人体试验研究案例——渡边边与超声波霍乱疫苗

10:40–10:50  袁海燕:浅析近代东北鼠疫铁路防疫网的建立

主持:王勇

10:50–11:00  何玲:特鲁多医生与结核病疗养院

11:00–11:10  夏媛媛:俞自萍与国内第一本色盲检查图

11:10–11:20  李曈:从本质到情境:遗传科学影响下的优生思想演变

11:20–11:30  曾点:民国报纸中的医史展览会——医学文化建设的一个案例

11:30–11:40  李慧涵:医学史研究热点与演进探析——以Medical History为例


17、中国近现代科技史


1026日下午

近现代科技史分会报告

地点:2405

主持:王扬宗

14:00–14:10  史  斌:铁路洋员与晚清铁路工业发展研究

14:11–14:21  杨泽嵩:日本明治政府对清末度量衡改革的影响

14:22–14:32  丁子星:摭谈晚清民众科普教育——以《点石斋画报》为例

14:33–14:43  余智敏:《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科技知识述评

14:44–14:54  李英杰:中华学艺社制度变迁研究

14:55–15:05  崔  瑾:经“救亡”而实现的“启蒙”——抗战时期中共组织下的大众科普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尝试

15:06–15:16  许  亮:民国江西陶务局瓷业改良活动管窥

15:17–15:27  马一鸣:民国时期云南科技思想与科学团体变迁研究

15:28–15:38  付邦红:科学、社会与计划——1946年李约瑟给蒋介石的报告

15:39–16:00  提问和讨论

1027日上午

近现代科技史分会报告

地点:2405

主持:熊卫民

8:00–8:10  张程:1950年代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8:11–8:21  刘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早期历史研究

8:22–8:32  范乐天:院系调整下——中国机械类学院、系和专业的设置与变迁

8:33–8:43  刘洋:两条腿走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科普政策研究

8:44–8:54  姜玉平:再谈钱学森《建立我国航空工业意见书》

8:55–9:05  李辉芳: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中的药械问题研究

9:06–9:16  尹北直:危机应对下的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建制

9:17–9:27  叶梦姝: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路径选择

9:28–9:38  王扬宗:从院务会议秘书处到秘书长制考略

9:39–9:50  提问和讨论

9:50–10:00  茶歇

主持:王大洲

10:00–10:10  梁庆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

10:11–10:21  田雪瑞:中央部委科研机构转制改革之路

10:22–10:32  尹玉洁: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国际科学史大会始末

10:33–10:43  朱胤臻:历史变革中的我国赴德留学研究(1972-1990

10:44–10:54  王大洲: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化(1992-2006

10:55–11:05  刘子娴:5G技术推动下中国高科技产品所遇瓶颈

11:06–11:16  王国燕:中国科普图书的经典:《十万个为什么》在中国的半个世纪

11:17–11:27  熊卫民:技术史研究的另一种进路——以音频自媒体研究为例

11:28–12:00  提问和讨论


18、综合史


1027日上午

综合史分会报告

地点:2406

主持:杨舰

8:00–8:20  郝新鸿:科学考察、空间权力与国家边界——基于近代西方对新疆地理科考的研究

8:20–8:40  张依萌:张家口市崇礼区明长城遗址新发现铁铳研究

8:40–9:00  任安波:从现象到“规律”——汤浅现象在中国的际遇

9:00–9:20  容志毅、李瀛昱:西王母神话与玉及不死药传说和成仙信仰

9:20–9:40  茶歇

9:40–10:00  秦晋、杨舰:抗战中民生公司的修造船事业研究

10:00–10:20  葛业静: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与1950s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群体比较研究

10:20–10:40  高旭东:从分散到集中——现代中国天文学的曲折实践与重新布局

10:40–11:00  侯捷:中美科技交流——以197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访华为例

11:00–11:20  宋彦延:关于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

11:20–11:40  王公、杨舰:封锁的突破——中国微电子技术微米级台阶的跨越


19、科技考古


1026日下午

科技考古分会报告

地点:2104

主持:朱铁权

14:00–14:15  胡耀武:中国狗的驯化机制

14:15–14:30  温睿:西藏西部格布赛鲁墓地出土釉砂的工艺与成分研究

14:30–14:45  崔剑锋:汉代南北方施釉技术的融合——浙江上虞钙铅釉陶的发现与研究

14:45–15:00  蒋洪恩:南昌海昏侯墓植物遗存研究

主持:秦颍

15:00–15:15  朱铁权:中国古代外销瓷科技研究

15:15–15:30  罗武干:青铜器产地与矿源的异同——以南阳夏响铺墓地出土青铜器为例

15:30–15:45  胡悦:含硫氧化铜矿的还原冶炼模拟实验研究

1026日晚上

科技考古分会报告

地点:2104

主持:温睿

19:00-19:15  李强:安徽怀宁县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

19:15-19:30  郑殷芳:桐庐大源溪水利工程遗产特色及价值分析

19:30-19:45  韩宾:全二维气象色谱分离技术在文化遗产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9:45-20:00  李颖:哈密翼龙化石围岩病害机理研究

20:00-20:15  管理:海昏侯墓竹简研究

主持:李乃胜

20:15-20:30  王李静:南昌海昏侯出土甜瓜籽相关研究

20:30-20:45  黄凰:西沙群岛七连屿出水瓷的前期保护研究

20:45-21:00  杨小平:广西浦北龙门窑遗存研究

21:00-21:15  桑月侠:基于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对淮北烈山窑制瓷工艺的初步研究

1027日上午

科技考古分会报告

地点:2104

主持:崔剑锋

08:00–08:15  秦颍:中国古代人造钡硅酸盐与钡矿资源

08:15–08:30  李乃胜:超临界CO2技术在“南海I号”等古代沉船的脱盐与干燥应用研究

08:30–08:45  凌雪:周原贺家出土西周铜质车马器加工工艺初步观察

08:45–09:00  袁晓红:西周中央王朝的金属控制策略——以雒邑地区出土西周铜器的金属资源研究为中心

09:00–09:15  葛威:东南地区史前豢鹿行为的同位素证据

09:15–09:30  李文静: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原始瓷的产地分析

09:30–09:45  胡飞: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出土西周早期金属丝的初步科学分析

09:45–10:00  董豫:稳定同位素考古质谱检测和数据报告的规范化问题

主持:蒋洪恩

10:10–10:15  王晓琪:江苏地区出土木质文物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10:15–10:30  马丁:北宋磁州窑系镶嵌瓷的科技分析

10:30–10:45  姜奎腾:现代科技陶制文物保护

10:45–11:00  杨阳、高策、丁宏:北京钟楼声效应研究——以青铜古钟为中心

11:00–11:15  杨益民:先秦釉砂、冶铁术和玻璃的全球化

11:15–11:30  吴妍:稻作起源与传播的新进展

11:30–11:45  饶慧芸:中国早期医药的实证——小河先民摄食麻黄的新证据

11:45–12:00  魏国峰:苏阳遗址白灰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