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5-25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王安轶 江苏扬中人,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技术史专业。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工程史尤其关注中国工程师群体、中德科技交流史、校史及科技教育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三本。
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人文楼A302
代表性学术成果:
专著
1. Wang,Anyi,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The history of engine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ermany: Shaker Verlag. 2015.
2.王安轶.中国工程师群体研究(1949-1986)[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12.
3.王安轶,沃尔夫冈·科尼希.技术史研究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编委、作者之一).
论文
1.朱燕南,王安轶*.“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工程创新与技术突破[J]科技导报,2025,43(5).
2.王安轶,刘霁樟,范安川.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陶瓷科技考古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自然科学史研究,2024,43(03):320-335.
3.王安轶,林思纯.科教联结: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01):110-117.
4.张桢浩,王安轶*.改革开放初期贵州铝厂160kA预焙槽技术的引进与吸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23,15(03):255-268.
5.王安轶.科技史理论的回归——浅谈柏林工业大学的科技史教学与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04):13-17.
6.沃尔夫冈·科尼希,Jess Nierenberg,王安轶.德国的技术史研究(英文)[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04):44-55.
7.关瑜桢,费爱心,王安轶.哈纳克原则与威廉皇帝学会的肇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12):55-63.
8.费爱心,王安轶,关瑜桢.哈纳克原则的遵循与背离:威廉皇帝学会对一战的因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06):84-89.
9.胡丽云,王安轶*.科技应用与潜在风险20世纪早期“镭姑娘事件”的问题及警示[J].科学文化评论,2022,19(01):51-66.
10.王安轶,胡丽云.我国政府科研诚信规范的历史演进与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09):10-16.
11.王安轶.20世纪后半期中国工程师群体特征研究——基于《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的统计与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20,12(06):608-616.
12.王安轶,丁兆君.新中国成立之初留学归国的科技工作者[J].科技导报,2020,38(10):82-89.
13.王安轶.当代中国工程师史研究若干问题梳理[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5-22.
14.王安轶.钱学森与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建立与初期发展[J].科学文化评论,2018,15(04):51-63.
书评
《威廉·西门子:跨越两种工程文化》中华读书报,2024.05.29.(《威廉·西门子传》,[德]沃尔夫冈·柯尼希著,吴秀杰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持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技术人才体系建设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近代中国工程师群体研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子课题“科研伦理与科研诚信治理的历史问题研究”
4.中国科学院“十三五”重大突破项目子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科技人力资源研究”
5.安徽省哲学社科一般项目“中国工程师群体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6.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委托项目“载人航天三十年历史研究”
7.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项目“慕光而行:严济慈传”
8.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一般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人才政策竞争力研究”
9.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人才的培养”
10.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1956-1965)”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创新基金“留德群体高等工程教育情况研究(1870-1949)”
12.安徽省教育厅“面向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提升计划“科学家与中国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及人物研究”子课题
1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文科基金“中国工程师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1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创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技术史》《中国科技史》《中西科技交流》《科技史理论与方法》《科技史文献概论》
本科生课程《格物——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与技术》《点亮科技树两千年》
学术兼职:
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理事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专委会委员
德国技术史协会(GTG)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