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升华教授“从杰弗逊物理实验室到清华大学物理系”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 2022-11-21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1116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兼职教授胡升华先生应邀为我校科技人文讲堂做题为“从杰弗逊物理实验室到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人文学院322教室举行,由人文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教授主持。





胡升华教授以美国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物理学家改变了美国物理学面貌为引子,提出了对同时代的留美中国物理学家叶企孙等及其学习背景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报告首先探讨了在欧洲科学与社会发展及经典物理学成就影响下,美国大学教育的改变及物理学研究起步并形成实验物理传统的历程。根据详实的资料,报告进一步探讨了哈佛大学杰弗逊物理实验室自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的诞生、研究、教学等历史,并描绘了该实验室物理学家群像。报告揭示:杰弗逊实验室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内容涉及声学、电磁学、固体物理、热力学等等方向,其物理学教学特色鲜明,“不断实验,探求自然的统一规律”“兼具研究与教学双重目的”是其追求的信条。杰弗逊实验室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探索和该实验室对哈佛大学所有物理教学与实验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哈佛大学的教学思想、措施一起,形成了对1920年代前后就学于哈佛的胡刚复、叶企孙等的综合影响。



基于详实的档案等资料,报告重点从各自履历和贡献的角度将同时期就学于杰弗逊实验室的Kemble与胡刚复、Slater与叶企孙进行对比,分析中美两对物理学家专业化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报告揭示:叶企孙高度认同杰弗逊物理实验室秉持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型学科”的传统,埋头于实验工作,肩负的使命是使物理学在中国从无到有,而J. C. Slater 对当时欧洲如火如荼的物理学变革有强烈的介入意识,和对提升美国理论物理水平的强烈使命感。胡刚复和E. C. Kemble在哈佛研究院是同学,E. C. Kemble在学习过程中对量子物理产生浓厚兴趣,成为美国量子物理学教学的重要开拓者;而胡刚复虽然有很好的理论素养,但有志于实验物理,回国后成为将物理实验引入中国物理学课堂的第一人。性格及志趣方面的差异,及对中美两国物理学发展格局的感受不同,让叶企孙和胡刚复与他们同期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学术道路,但他们每个人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肩负的使命。


报告最后部分重点探讨了叶企孙对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建与贡献。胡教授认为:叶企孙对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及中国大学物理教育环境及学术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他在借鉴杰弗逊物理实验室成功经验的同时,并不完全照搬哈佛大学以选修课为主导的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物理学刚刚起步的实际情况,重视规范的物理基础教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杰弗逊物理实验室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实践揭示,一流大学建设需具三要素:正确的路径、合适的人才、充裕的经费。



报告中引用的哈佛大学课程目录等资料引起了线上线下同学们的广泛兴趣,胡教授就此解答了一些同学的疑问。胡教授还与现场和线上的老师同学们就同时期求学于欧美的中国留学生的异同、梅贻琦校长与叶企孙创建清华物理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图文/夏金涛、祖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