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作者任思想驰骋,融科学与文学艺术,贯古今通中外,文采飞扬的书;是一本大抵可归“另类”的书(作者语)。书有一个十分浪漫的名字《美是一个混血女郎》,听起来让人产生绮思遐想。
这是一本读起来轻松又不轻松的书。说轻松,是因为你可以随便翻读,跳读,就象散文、随笔的编排;说不轻松,是因为真要领会文字,你最好有点现代数学、物理知识,懂点文学艺术常识,最好还学习过日文、德文、法文(英文更不在例外)!
这么说,并不是作者故作高深玄妙,而是多年的修行达到了一种境界,使得他获得一种“通感”(书中多有论述和例证),可以穿行往来似为鸿沟所隔的科学、文学艺术,参透它们共有的精神实质。
书作者钱定平上世纪5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曾与杨乐(当今著名数学家)同窗。6年毕业,他没有象其他同学那样从事数学专业,而是返沪进复旦大学攻读语言学。因此,作者在数学与语言学方面有一定底蕴是意料中事。然而不止于此,改革开放以后,除去原有专业,钱先生到欧美著名学府作英国文学的演讲,在德国、奥地利的大学用德语讲授德国历史,这就不能不使人刮目了!
正是有这种学术、阅历为资本,钱先生萌发敢为天下先之念:“要把这本书写成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出过的一本书:让文科和理科人士都能够双双从中得其所哉,‘双赢’!如果文艺的盛景好似峨眉山颠,那么,理工农医的人士不妨上来眺望一下自己折射的‘佛光’飞扬;要是自然科学像一潭深沉平静的湖水,那么,文学艺术学子也可以来照一照自己,看那反射出的环燕新妆……”读到这番充满激情的鼓动性话语,禁不住会让你(不管什么专业背景)心动。当然,偏不买帐那就另说。
我们都熟悉“简洁”、“朦胧”、“雍容”这样的词语,往往只限于作几句话概括的理解,钱先生却以此为题,分别从文学、艺术、物理、数学等方面深加阐发,顺手拈来一堆例子,使你眼界为之开,立时有所悟。如“朦胧”篇中,钱先生从蒙娜丽莎微笑入手(艺术朦胧),转到物理中“薛定谔猫”(微观世界的朦胧),进而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世界的悖论,也是“朦胧”),最后落脚在这样的哲理上:爱因斯坦说,朦胧的神秘感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真谛。
令人欣赏的是,钱先生对科学与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你看:“关上月亮之后,艺术和科学没有了……没有了照亮黑的夜,人的心的那一片银”。没有了月亮,你想过发生什么吗?再进一步说,没有了人类植根于中的自然,那人类的灵感、思考、计算又从何来?因而,艺术与科学就有着深层的难以分割的联系。顺着钱先生的笔触,我们不妨粗领略一番数学的美。数学首先有一种和谐精巧的美。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各个组成部分镶嵌拼合在一起,注定是像“善附者异旨如肝胆”一般,“蝶穿花径,鹤舞云衢”那么珠联璧合、天衣无缝。数学又表现为次序规整的美。数学往往喜欢一级一级归类,又善于在看似不同的一堆东西里面穷究其高渺入云的共同点,从而建立更高级的类别(这在物理学、生物学里也相似)。数学也可以说,是让我们看到宇宙内在秩序的一扇窗户。数学的美还表现在一种重现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的美。这里有数学模型,也有数学计算。就像海螺,它本身的外形就很美,而这轮廓符合一种叫“标度定律”的数学公式,用这一公式经过计算再画出的海螺,就更美地再现了自然。这种几何的美,牵动数学家的爱怜春意,也钩来艺术家的些许妒意。
钱书中还有些笔墨是关于在欧美游学教书的感受和风土人情的介绍,按钱先生的说法,“其间总想把我中华文化的精神银河纳入到广袤天宇的氛围,加以联想、比较、阐明和发扬。”因而读这部分文字,感觉也绝不是一般的借景抒情之作,而是有着文化比较、人生况味、哲学思考。
我们长期接受分科教育,从事的多是被越分越窄的专业,在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在这个呼唤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创新的时代里,应该读一些破除专业藩篱,启发心智的这种“另类”书。
(转载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