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含光门土遗址中发现大量螨虫。
■专家组从去年开始研究论证,通过“抢救”土遗址方案。在日前的评审讨论中,专家支招如何保护。
■千年土遗址今起实施“抢救”。
“千年土遗址中有存活的螨虫!”来自国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动物保护、考古、社科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团,经过详细调研西安唐皇城含光门遗址,对西安城墙景区含光门博物馆给出的土遗址病害结论表示肯定:“这个重大发现是迄今为止世界首例,螨虫对千年土遗址的破坏作用极大。”
含光门土遗址一直是倍受世界瞩目的古迹遗存和见证历史的“实物”。自今年4月实施保护,由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投入巨资建设了西安唐皇城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使遗址保护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并对游客开放。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遗址土层的松动脱落现象未见好转。为更好保护遗址,使现代人乃至后人能看到遗存千年的珍贵文物,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玉虎、西安文物保护工作者王肃从含光门遗址内取样做模拟实验。
其后经过市、省、国家三级权威部门取样实验,国家文物保护部门惊奇地发现,含光门土遗址被破坏,除世界现存土遗址中普遍存在的霉菌及蓝藻、盐害酥粉、松动脱落、整体裂缝四大病害外,土中还滋生、存活有螨虫群落,这在世界现存土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提出五大“抢救”举措
“含光门土遗址很危险,应边抢救,边报批。尤其是螨虫,应尽快彻底杀灭,以免带来毁灭性后果。”针对含光门土遗址存在的滋生螨虫群落、霉菌及蓝藻、盐害酥粉、松动脱落、整体裂缝共五大病害、危害以及成因,李玉虎、王肃等组成的“方案研究设计组”对模拟实验地进行了近一年的详细调研和科研实验,并对前四种病害作出抢救性治理措施:
(1)使用高效、低毒的低浓度联苯菊酯杀螨;
(2)使用低浓度八硼酸钠杀灭、枯萎霉菌,使用低浓度霉敌防霉;
(3)对松动脱落的夯土层使用CB材料稳固处理与低浓度水性氟材料回位粘结;
(4)对盐害酥粉的部位使用CB材料稳固处理;
(5)对酥粉砖石使用WD-10进行稳固处理。
唐含光门遗址——城墙历史变化的见证
唐含光门遗址门址呈长方形,长37.4米、宽19.6米,以纯净黄土版筑而成。这是唐代门址历次发掘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具有其完整性、真实性、唯一性和普遍价值,这一用纯净黄土版筑的门墩,一高一低非常巍然。西大厅的城墙断面遗址城墙断面是西安城墙的一部分,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这里展示着西安城墙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全面的向人们展示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演变,在我国现存城墙遗存中较为罕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包孕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西安城墙历史变化的一个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展示价值。
昨日,记者在西安唐皇城含光门遗址看到,在一处墙体遗址断面上,不同时期的夯土层经过历史变革,其呈现出的土层颜色及粗细程度均有不同。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城墙断面按时间从早至晚可以分为五大期:第一期(隋唐期),残存断面接近三角形;第二期(唐末五代期),加厚了旧城墙1.5—2.5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1米;第三期(宋元期),本次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第四期(明清期),将以前所筑城墙墙体全部包筑于内,此即为西安府城城墙;第五期(现代修葺层)。这也表明现存城墙是经过五次大的修筑而成。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人员对隋唐长安城含光门遗址进行清理时,发现该段城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用夯土砌成。据考古专家介绍,含光门位于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偏西处,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最为完好的隋唐长安城遗址。该门有3个门道,东、西两门道的宽度为5.3米,中间门道宽度为5.5米,门道南北进深19米多。
唐末时长安城遭废弃,到五代以后新建长安城,以唐长安城皇城南墙作为新建城的南墙,把含光门留用成为新城墙的一部分,仅留东门道作为过道。宋末至金时,含光门被全部封堵。明代新修西安城,含光门又被填埋,包裹在新筑城墙内,从此含光门深藏不露,历经清代、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上世纪60年代西安破城修路时,才触及隋唐含光门遗址。断面外部为明清城墙,内中夹包有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城墙,并有隋唐之后数次对城墙修建补筑的墙体。这表明,西安城墙的断面不但结构复杂,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实物遗址,还揭开了含光门昔日“行路”历史。中门道作为权贵专用的高等级门道,使用率低,损坏也少,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唐初期砌筑的材料与形制,砌砖规整而精致;东、西门道多次维修,大体保留着晚唐时期的遗迹,砖砌简单而粗略。
通过方案支招“抢救”
去年12月,文物保护专家、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组长王丹华,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土遗址与石刻艺术品保护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文物保护专家、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奚三彩,文物保护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专家杜晓帆,文物保护专家、西北大学、吉林大学教授王蕙贞,文物保护专家白崇斌等来自全国各地多领域的专家齐聚西安,就怎样保护千年遗址进行论证。
经过论证,全国专家对含光门土遗址的抢救治理方案认为:该抢救性方案可行;调研结果显示,在文物保护领域,首次发现了螨虫对土遗址的破坏作用,并初步研究了其腐蚀机理;针对各类病害,筛选出防治生物病害及土遗址加固的保护材料,经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所用材料及工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同时,专家们还对方案的实施提出建议:进一步细化实施抢救遗址的部位,并以图表形式标示;保护措施应分别针对病害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传统工艺等综合的方法加以治理。
经过详细考察唐含光门土遗址的螨虫、霉变、松动脱落、裂隙等五大病害,详细考察去霉、杀螨、回位修复、加固等局部实验效果,在昨日的评审讨论中,专家们对含光门土遗址目前现状的危害性、该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充分地发表了意见,同时对西安市城墙景区管委会和陕西师范大学支持土遗址保护与科学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王丹华:含光门土遗址目前现状很危险,如果有一天含光门土遗址因为目前的病害垮塌,谁也负不了这个责任。在目前的土遗址保护材料中,研究设计方案中提供的保护材料是比较优越的。方案可一次性设计成型,但应根据病害程度细化程序,分段实施。
安家瑶:土遗址保护是世界难题,国内以及日本、韩国许多土遗址出土后因无法保护,无奈回填。这种方式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该方案详细调研了各类病害,揭示出的问题很严重。希望尽快通过该抢救性方案,尽早实施保护措施,确保该珍贵遗址的安全。
黄克忠:对含光门遗址的病害监测应考虑周边环境,最好进行动态监测。
土遗址今起实施“抢救”
昨日,记者从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了解到,经过各专家研讨,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发布信息:目前是螨虫生长繁殖最快时节,今日起,含光门遗址将进入全面保护处理阶段,相信有了科学的保护,遗址存在时期会更久远,后人也将有机会目睹含光门这段伟大的历史遗存。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周魁英表示:陕西土遗址保护面积巨大,风化非常严重,保护土遗址是陕西文物保护的一个难点,陕西省文物局对此非常重视,尽最大力量支持李玉虎老师进行土遗址保护研究。含光门土遗址抢救性方案受到专家们的肯定并得到通过,将为该省土遗址的保护带了个好头,他表示要将这个可行的方法进行广泛推广。
螨虫对土遗址产生机械性破坏
据文物保护工作者王肃介绍,含光门土遗址是隋唐时期的城墙,全部用夯土砌成。明代新修西安城时,含光门又被填埋,被包裹在新筑的夯土城墙内。土城墙时间久远,且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墙体内滋生了有害菌类,而螨虫以食菌为生。此次从含光门土遗址中发现的螨虫主要是粉螨和革螨,它们经历千年变革,在土层中筑巢、繁衍生息。它们在食用墙体有害菌的同时,对土遗址造成机械性破坏。
(转载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