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30日到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双边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11名国内专家,与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李约瑟研究所的7名专家齐聚一堂,就“东西方的人与自然”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议属于中科院与剑桥大学的对话项目,由中国科大外事办公室和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联合承办。会议的目的是让中英双方的科学家、科技史家、思想史家、文化学家和考古学家汇聚一起,以学科交叉的眼光,站在跨文化的高度回顾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重审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处理,就这一话题开启中西方学者之间新的对话,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平衡发展、建设和谐的人类未来寻找新的灵感和启示。
会议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出双边对话的特点,由中英双方出五个专题报告,并相互指定评论人对报告进行评论,然后再展开充分的自由讨论。论题涉及新柏拉图主义自然观对欧洲科学革命的影响(道格拉斯•赫德利,评论人石云里)、阿拉伯文化中的人与自然(詹姆斯•蒙哥马瑞,评论人高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张居中,评论人马丁•琼斯)、中国早期天文学与对天的崇拜(孙小淳,评论人克瑞斯多法•卡伦)、天坛建筑景观中天人观的演变(高磊,评论人凯瑟琳•雅米)、中国金属时代中技术同信仰与宗教的关系(金正耀,评论人梅建军)、中世纪欧洲炼金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珍妮馥•阮普林,评论人金正耀)、中国早期生态史的编史学问题(偌伊•斯特克司,评论人石云里)、自然灾害与皇朝覆灭的关系(费杰,评论人偌伊•斯特克司)以及康熙皇帝对自然的研究(凯瑟琳•雅米,评论人韩琦)等。会议气氛紧张而活泼,双方学者既有激烈的观点交锋,又达成了不少共识。
与会者认为,尽管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史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对立这一潜在假定的基础之上,但西方思想史上并不缺乏“新柏拉图主义”那样主张人与自然合一的有机自然观。而中国古代虽然存在大量与“天人合一”和“天人相谐”相关的文献,但这些文献的意义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哲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的话语层面上,而缺乏真正应对环境恶化的制度性保障与可行性措施。
双方学者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贯穿学术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话题上,当今中西方学界对彼此还有相当多的误读,存在大量的分歧。也正因如此,象这样的学术对话才变得十分必要,并且应该持续下去。
本次会议主席朱清时院士和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钝教授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初升副校长代表学校举行招待晚宴。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