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君

发布时间: 2024-12-25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丁兆君,中国科大科学技术史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留校工作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中国科协、中科院、教育部多项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撰专著10余部。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安徽省前沿科技科普行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举办单位、《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物理学史、空间科技史、科教机构史研究


主讲课程:

物理学简史(本科生核心通识课)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物理学史(研究生专业课)


电子邮箱:

dzj@ustc.edu.cn

  

主要论文:

1.“七下八上”的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J].科学文化评论,20063(2)85-104.【刘钝,曹效业主编.追寻缪斯之梦——《科学文化评论》论文集萃(2004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68-183.】

2.“层子模型”建立始末[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4)62-6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2007(10)62-67.】

3.“大跃进”期间绳索牵引机的研制和推广[M]//张柏春,姜振寰,冯立昇主编.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169-180

4.我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裴元吉教授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30(2)180-192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办背景与动因浅析[J].教育史研究,2010(1)1-9,49

6.20世纪中国粒子物理学史的分期、脉络及特点述评[J].科学文化评论,20107(4)74-84

7.华裔物理界的一次盛会──1980年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的召开及其意义与影响[J].科学文化评论,20118(4)45-65

8.矢志“照亮全中国”——徐叙瑢院士访谈录[J].物理通报,2011,40(12)103-107

9.中国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35(4)411-43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2015(3)62-79.】

10.杨海波先生访谈录[J].教育史研究,2014(4)90-98

11.中国宇宙线与高能实验物理的奠基人——张文裕[J].物理通报,2015(3)113-116

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的背景与动因浅析[J].科学文化评论,201512(1)69-83.【刘海峰主编.中国大学校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347-363.】

13.基于学术谱系的中国粒子物理学术传统浅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5)52-58

14.五秩共赢双星璨——濮祖荫教授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36(4)473-487

15.钱临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J].教育史研究,2016(3)67-71.【李家俊,张克非主编.中国大学校史研究(2016[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469-475.】

16.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赵忠尧[J].现代物理知识,201628(5)67-72

17.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创建与发展──刘祖平教授访谈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2(4)13-20

18.“581”组与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起步[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738(1)66-77

19.20世纪上半叶留学归国物理学家及其学术谱系初探[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738(4)447-460.【新华文摘网络版,2018(11)992-1003.】

20.南迁后,谁主沉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归口、体制与办学方向的变迁[M]//教育史研究(2017年第3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27-237.【张克非,王守中主编.中国大学校史研究(2018[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20536-549.】

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科学文化评论,201815(3)31-51

22.黄昆先生的科学贡献及其开创的学术传统[J].科技导报,201937(17)43-49

23.从“星簇计划”到“双星计划”――中欧空间科学合作的发端[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940(2)242-252

24.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科大为例[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9,384):394-40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 2020(7)71-78.】

25.新中国成立之初留学归国的科技工作者[J].科技导报,202038(10)82-89

26.超导研究在中国[J].科学,202072(1)29-34

27.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前后[J].科技导报,2020,38(23): 144-152

28.“700工程”前后――中国大功率远程有线广播系统的研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2142(2)257-268

29.中国高能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启示[J].科技导报,2021,39(12): 95-102.【新华文摘,2021(19)140-144.】

30.粒子、空间、细胞、大脑——通才科学家唐孝威[J].科学,202173(4)53-58

31.赵忠尧:科教报国志,赤诚爱国心[J].百年潮,2022(11)80-87.【新华文摘,2023(5)97-100.】

32.朱洪元与粒子物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8(4)37-42

33.古代儒医群体的历史变化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9)97-103

34.Cuspea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教学的发展[J].高等理科教育,2023(6)81-89

35.承“通”启“专”:民国后期的机械工程教育——以西北工学院为中心[J].中国科技史杂志,202445(1)159-169

36.邓稼先与中国核武器研制[J].百年潮,2024(8)62-67


参与编撰专著:

1.中国粒子物理学简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4.【独著】

2.当代中国物理学家学术谱系——以几个分支学科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中华大典·物理学分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年史稿[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6.“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7.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梅与牛──中国科大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试题与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1.永恒的东风——中国科大故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

12.从玉泉路到南七里――中国科大故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1

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年鉴(20102020[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2021


主持主要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世纪以来的中国粒子物理学及其学术谱系发展研究,2018.1202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中国大学前沿尖端科技发展史研究,2024.92027.12,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晚清中国人编写的物理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021.12024.12,教育部

4.“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刘振兴学术成长资料采集,2013.72014.1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5.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十三五”重大突破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物理学史纲》编研,2017.102019.1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提升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0年简史编纂,2023.72028.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文科基金项目:晚清物理学文献的点校与研究,2023.42026.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所获奖项:

1.安徽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0,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安徽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档案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安徽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3.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

5.安徽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6,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五届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

7.安徽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2012-2017年度论文类学术成果二等奖,2017,安徽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8.20172018年度档案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安徽省档案学会

9.“有突出贡献的校史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

10.淄博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淄博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等级认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