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考古讲堂:张居中教授讲述寄生虫考古与人类社会

发布时间: 2020-05-20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57日,“跨历史视野中的疾病与文明发展系列”讲座第一讲《史前瘟疫流行的考古学证据》由吉林大学朱泓教授开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15日晚7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应邀,依托腾讯会议平台直播,给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师生和广大感兴趣的网友带来了本次系列讲座的第二讲,题为《华佗无奈小虫何—考古所见的寄生虫疾病与人类社会》的精彩报告。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张居中教授以一句毛主席的诗引入报告主题,报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首先,张居中教授介绍了寄生虫疾病的原理、分类以及古人对寄生虫病认识。接下来,详细介绍考古中寄生虫病的研究发展和寄生虫病与人类社会研究的关系,阐述了寄生虫病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在多个方面的表现;最后,张居中教授讲述了墓葬腹土研究新方法的建立并分享了寄生虫考古研究的成功案例,其中,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狗粪化石中发现的蛲虫卵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蛲虫感染记录。张居中教授总结到,寄生虫考古不仅在考古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寄生物疫病史和寄生虫学本身也有着重要价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报告结束后,本次报告的合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蓝万里博士逐一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和网友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报告圆满结束。


张居中: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农业考古、音乐考古、陶瓷考古等专题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十多个大、中型考古发掘项目,有八千年前七声音阶骨笛、原始文字、含酒精饮料等重要发现,其中主持发掘的贾湖遗址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主持和参加国家973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多项。近年来主要通过植物遗骸、植硅体、淀粉粒、寄生虫等生物指标和碳氮锶等同位素指标的分析,进行农业起源与环境演变、古人食物结构、人类迁徙与人口交流等研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论著100多篇(部).


蓝万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寄生物考古和植物考古。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加过多次考古发掘,其中作为负责人之一的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2019年度发掘成果获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