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忠教授解读嘉道之际霍乱大流行的始末

发布时间: 2020-05-28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520日晚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余新忠教授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邀请,在腾讯会议直播平台给广大师生、网友带来了一场题为“大变局前夜的新瘟疫:嘉道之际霍乱大流行的前前后后”的精彩讲座。


余教授首先回顾了历史上中国疫病发生的总体特点。他认为,瘟疫引发的灾害不只是源于病原体本身,经常也来自于社会恐慌及应对失序。历史上瘟疫的发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往往是时局动荡或社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时的次生性灾难,而非引起社会重大变局的动因。同时,随着人口和社会的发展,瘟疫频次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余教授指出,“霍乱”一词虽然在中国文献中早已存在,但从文献记载来看,之前的霍乱与嘉道之际出现的霍乱应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余教授进一步论证认为,嘉道之际这场大瘟疫并非一场“次生灾难”,而是源自于印度的原发性瘟疫。他介绍道,嘉道霍乱在易感人群、发病症状、发病季节等方面与现代真性霍乱一致。其传播方式也以水路为主,这场瘟疫中,疫情严重地区的死亡人口在8%左右,而一般地区在5%以下。

接下来,余教授重点介绍了疫情下的当时社会状态和人们的应对措施。通过引用大量文献,他认为,在瘟疫中本该施行“仁政”的国家力量却很少采取救助措施,更多的救济来自于社会力量,面对“丰都地狱”般的疫情,谣言广泛传播,社会陷入恐惧之中,人人自危。然而,从大量医书的记载来看,这场瘟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国人对西方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的接纳与引入。

最后,余教授强调道,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从区域走向全球,形势严峻。虽然我们不能从中获得超越当前的防疫经验,但个案历史的呈现却使我们从中更好地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共生共存以及疫病侵袭下的应对逻辑。面对历史与自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



讲座结束后,余新忠教授与在线听众就疫病传播与政府应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解答了听众的诸多疑惑。现场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