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安京教授数理考古与中国文明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 2022-05-25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523日晚,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数理考古”为主题的科技史前沿讲座。本次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东区二教2105教室顺利举行。讲座由石云里教授主持,百余科技史专业师生到场或线上参会。


  


 曲安京教授从史学范式扩张的角度提出“数理考古”的概念,阐述了数理考古、科技考古、史学与考古学三者的关系,将数据纳入史料的范畴,进而提出“数理考古”可以与“科技考古”并列成为考古学乃至历史学的两个重要的辅助分支。同时,曲教授指出“数理考古”成立的三大理由,即材料与数据的史料支撑、“万物皆数”的古代文明基础、数学实操与古证复原的方法论保障。

 其后,曲教授对“数理考古”的对象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其对象是所有可能提取有效特征信息的史料数据,其方法涉及数据清洗、结构分析、数学建模、实作检验、意义阐释等五个步骤。而“数理考古”的目标就是通过数据的结构分析,弥补文字史料的缺失,复原文物的设计蓝图。

 之后,曲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近10年来在“数理考古”方向的实践成果。曲教授以复原《元嘉历》24气晷影表为例,通过对晷影表的常数结构进行数学建模与特征分析,探讨了何承天构建晷影表的原始过程。接着,曲教授从南北朝时期穹隆顶墓室结构与牟合方盖的关系入手,向大家展示了数据清洗的逻辑与方法。随后,曲教授又从中国古代“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实例为我们介绍了建构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考古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学者的使用。曲教授指出“三圆三方”的模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存在,而 “三圆三方”模型的文献首次记录于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并进一步指出唐长安城圜丘、敦煌早期石窟壁画、陕西三原天井坑遗址、规矩镜、缂丝图等的结构均应用了该宇宙模型。曲教授还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星图与双圆模型等诸多研究案例。

 最后,曲教授从三个方面总结我们为什么需要“数理考古”,表达了自己对“数理考古”的期望: 对于科学史而言,可以帮助科学史更好地融入历史学,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可以通过数学建模重构历史事件的蓝图,弥补文字史料的缺失;对于考古学而言,通过构造一些常用的数学模型,帮助发掘考古文献的史料价值。

 讲座尾声,曲京安教授与现场和线上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数理考古”涵盖的学科范围、“三圆三方”模型的比例问题及其相关的器物设计、北京天坛的结构数据等问题给予了解答,激发了与会师生更多的思考和探讨,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与会师生表示受益匪浅。

 撰稿:李淑浩 郭庆

 图片: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