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纪要 | 第2期:日常技术、消费文化与欧洲现代性

发布时间: 2023-03-08 发布来源: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20233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跨文化科技交流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举办的“科学史国际前沿学术论文研读会”第2期活动在线上召开。研读会指导老师王安轶副教授、张楠特任副研究员,本期与谈嘉宾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晓伟副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张蒙助理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院校的17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期研读会以“日常技术、消费文化与欧洲现代性”为主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琛、曾怀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郑中天三位青年学子进行领读。

汪琛分享了论文Transformations of Large Technical Systems: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Dutch Highway System (1950-2000),由“社会-技术转型”理论展开,以荷兰公路系统转型为案例,并对作者的研究理论视角进行分析。


曾怀锦对论文Regulating Innovation: Utility vs. Leisure in Swedish Moped History, 1952–1961进行了领读。论文的核心史料是一本介绍1952-1975年瑞典销售的助力车的书籍。领读人从背景、史料、作者的写作进路等方面讨论了瑞典助力车的技术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法规和监管问题,并由此延展对当下电动自行车技术与监管问题提出思考。



郑中天分享了论文Changing Scale to Master Nature: Promoting Small-scale Inventions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 and Britain。论文作者讨论了相比于蒸汽机纺织机等大型发明而言的如炉具、通风机等小型发明的推广,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变革对技术发明的多维度变革。领读人由此出发分析了论文作者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随后,与谈嘉宾对三位领读人的分享进行了补充和拓展。黄晓伟老师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对汪琛所分享的论文进行评论,并对技术社会学的发展进行介绍,对论文作者Frank W. Geels所运用的理论社会技术系统进行深入拓展,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王安轶老师对曾怀锦分享的论文的理论来源和研究亮点部分进行补充,回顾了技术史研究历史,研究范式的转换,以及近十来年学界对日常消费技术的关注,并对文章所使用的技术演化这一理论进行了追溯,为同学们进行技术史研究提出了建议。张蒙老师点明了郑中天所分享的论文的独特性,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扩大了文章的阅读群体,同时文章强调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

在小组讨论环节,领读人、与谈嘉宾围绕技术社会学、发明的定义、创新概念的泛化、交叉学科研究策略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自由讨论环节,张蒙老师对线上观众所关注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性进行了回应。本期活动聚焦国际技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为技术史研究的展开提供了交流平台,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研读会于202316日正式启动,每月一期(寒暑假各暂停一次)。活动安排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相关通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跨文化科技交流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


供稿 | 贾  靖

编辑 | 林思纯